书客居 > 花家屠户的饼娘子 > 第4章 第4章

第4章 第4章


深夜

        听到院子里有人翻墙进来的动静,孔三娘撑起身子往外看,见是一个黑乎乎的身影,放轻手脚进了西屋。

        有灯烛亮起,很快,又灭了。

        她娘临睡前在西屋放了一碗粥,孔三娘又端了出来。

        脚腕被狠狠一脚跺得发青红肿,走路一瘸一拐的,“娘,你再惯着,我二哥就废了。”

        这一句话将孔母所有的动作都冻住了。

        想来方才孔柱子点灯就是在找吃的。

        她又躺回去,却睡不着了,数着数等正屋的门开。

        不知过去多久,院中又有了动静。

        是他爹从正屋出来的脚步声,先去后房搬挪夜香桶,搬好后并没有阖上门,而是去了西屋,拍了两下进去。

        她听见有她爹的说话声。

        还有孔柱子的挣扎和喊声。

        但终究归于平静。

        再接着出来的是两道脚步声。

        一前一后出门,吱呀一声响,大门关上。

        从这天起,孔柱子就跟着她爹一起出门收夜香了。

        孔三娘问过她娘,为什么孔柱子愿意了?

        她娘说你爹自己的意思,要是孔柱子不去,从此以后这家里没他那碗饭。

        孔三娘赞成她爹的做法。

        好几天做饭都是有菜有肉,还掏了自己的贴己钱,买了一小袋花生,热油平炸,撒上盐巴,下粥时候最好吃。

        但她知道,孔柱子只是暂时改一下。

        如同他之前犯错一般,只要好上一段时间,爹娘稍微松懈,便故态复萌。

        这一天正是镇上春日雨神祭会。

        是镇上每年春天必有的庆贺。

        孔三娘和隔壁家何二妮一道出门去看热闹。

        她自小和何二妮就亲近,两人年岁相近,且一块长大,一起去山上采菌菇,关系亲近。

        两家大人也放心她们出去玩。

        祭祀真是热闹。

        还请了南边的小戏,有猴人占了位置,肩上攀援着一只金毛小猴子,又是钻火圈,又是站起来拱手。

        机灵又憨态可掬,实在可爱,孔三娘从小荷包里拿了一枚铜板,递到小猴子的手里。

        小猴子收了以后,转身递给了耍猴人。

        又冲着孔三娘过来了。

        小猴子一直拜拜,孔三娘有些舍不得再给一枚铜板。

        后边的耍猴人也扯绳子叫回,可那猴子却不动,眼巴巴地盯着她腰间。

        孔三娘反应一瞬,从腰间小包里拿出一小把干熟花生来。

        “你是要这个吗?”

        小猴子很懂规矩,看见了很想要,蹲着的腿都站直了,却一只手指了花生米,回头殷殷地看着耍猴人。

        耍猴人点头了。

        那猴子才从孔三娘手里拿走花生米,还知道剥皮呢,大嘴巴左右嚼着,再一次拜了拜。

        “哎哟,这小猴子成精了。”

        “可不是,这是通人性了。”

        这一来一往的,不少人都舍得一两枚铜板,耍猴人很快就挣了不少。

        孔三娘浅笑着看小猴子上蹿下跳,再一次跟着耍猴人的指令去跳火圈。

        何二妮已经看过了此处的热闹,盯上了随街而过的喜面娃娃,拽了她要走。

        孔三娘顺着她往外走,刚转身又猛地回头看去。

        她没看错,对面看戏的人群中,站着一个着深衣的高大男子,面目熟悉,不料她二次回头直直看过来,微怔。

        是那日的恩人。

        孔三娘正要同他笑,可拉她的动作太大力,很快有人挡在她身前,隔断了与那人的视线。

        她愣然前行,不知何二妮在她耳边说了什么,一阵锣鼓喧天的热闹中,再次回头往猴戏群中看。

        只是下意识的动作。

        脚步却再挪动不了。

        隔着许多红绿鲜艳的衣衫,明明有那么多人,可她一眼就看到那抹深色。

        何二妮在前拉着不松手,裹挟在汹涌的人群中,她半步都留不住。

        只能看着距离那人越来越远,直到再看不见。

        她心里像是漏了一个洞,所有的热闹和欢笑都与她无关了。

        心里、眼里只有那个人。

        后半程何二妮再同她说什么,她都一半魂儿飞着,似是而非地应和一句。

        总忍不住回头看。

        ——

        到家了,已经是日中。

        父亲和二哥还没有回来,但家中说话笑声很大。

        孔三娘脚步顿住,何二妮听了几句,挤眉弄眼地冲她笑。

        “怪不得和我在一起时心不在焉的,原来是心里想着人呢。”

        是在想人,却不是想门里的这个。

        听熟悉话音,是刘家婆子来了。

        她来,那刘家郎便也要来。

        日子过得太逍遥,竟忘了这一天是刘家上门看人的日子。

        孔三娘不想进去。

        正屋开着,孔母已经看到她的身影,正招手喊人呢。

        孔三娘再不情愿,也不会在人前损她娘的面子。

        于是抬步进屋子。

        孔母将她拉到正屋桌子的一侧,掏手绢在她额上擦细汗,“镇上有春日祭的热闹,瞧这一头汗,跟邻家的妮子玩得高兴呢。”

        她看看自己闺女,没瞧出衣裳脸面有不好的地方,这才舒口气。

        出去跑玩一会儿也好,瞧这小脸蛋粉嘟嘟的,可不就是书上所说的窈窕佳人。

        她瞥一眼另一端的刘家郎,看他正失神地瞧着三娘的侧脸,心里发笑。

        “刘家娘子,我前儿在灶上做了一缸子酱菜,好吃得紧呢。赏脸看看我手艺?”

        刘家婆点头,落在孔母身后,起身走前在儿子袖子上扯扯,眼神示意他不要忘了正事。

        刘家郎瞬间红到脖子边,抿嘴点头。

        孔三娘自然察觉到这母子之间的小动作,眼神一动。

        上一世的时候,也是如此。

        她娘引着刘婆去了灶间,留下她和刘家郎说话。

        刘家郎说自己秋后就要去县里书院读书了,所以想在秋前成亲。

        成家之后再立业。

        当时她一心想着不能耽搁人家的读书事,虽觉得有些匆忙,心说早半年晚半年也没差。

        可不是白白落了人算计嘛。

        果然

        刘家郎:“三娘,镇上的热闹好看吗?”

        “嗯。”

        “女儿家还是少出门,外边歹人很多,若是伤着你,就不妙了。”

        当时觉得这句话十分暖心,只觉这是个贴心人呢。

        “你说的对。知人不知心,有的人面目瞧着正经,实则是一肚子坏水,是该防着些。”

        刘家郎:“你知道就好。”

        屋中静了一瞬。

        “你你今日这衣裳真好看。”

        孔三娘低头。是一件杏花黄的春衫。

        “我觉得不好看。我喜欢软缎子,要是能穿锦衣就更好了。

        锦衣虽然贵,但是衬得我容颜美丽。可是我娘说一匹锦要好几两,舍不得给我买。”

        刘家郎:“”

        怎么办,她好像是在暗示让我买?

        可是他们都没有成亲,怎就能花这多钱买一匹华而不实的料子?

        而且,他娘不会同意的。

        “三娘,妇人持家要节俭。若是大手大脚的,是被说嘴的。”

        可是上一世她卖饼挣钱,穿最便宜的黄麻衣。

        他却能花着她累死攒起来的钱买锦布,做了一身华贵的衣裳,去什么先生家赴诗会呢。

        原来轮到自己头上了,是银子舍得花了,料子舍得买了。

        到她了,一句理所应当的‘妇人持家要节俭’?

        “是嘛。”

        她不平不淡地接了一句。

        眼看就要说不下去了。

        刘家郎想起她娘叮嘱的事情,觉得时机不对,不太好开口。

        其实亲事的吉时应该是两家大人商量着来定。

        可他娘非让他先要了三娘的准话。

        “三娘,你觉得秋天如何?”

        孔三娘倒了一杯水,茶杯淡绿,喝一口,她娘竟然还拿了一两半斤的青玉茶招待。

        真浪费。

        “秋天?我不喜欢秋天,农家人秋天要忙,又是收庄稼、下收晾晒,还要烧地、翻土。若是家里没有黄牛,所有的活就在人肩膀上摊着呢。多累呀!”

        刘家郎:“”

        多镇上姑娘的说辞呀。

        可,一瞬间把他将出口的话堵回去了。

        若这时候再说秋天成亲,未必没有想多给家里找一个收庄稼苦力的嫌疑。

        于是,接下来只有干巴巴的话语。

        ——“三娘,你在家都做什么?”

        “睡觉。娘说成亲后就不能躲懒了,要伺候一大家子吃喝穿,到时候睡觉都得睁着眼。”

        ——“那你爱吃什么?”

        “肉,一顿不吃肉,身上就不自在。容易发脾气摔碗打人。”

        !!!

        ——“三娘,你很渴吗?”

        已经喝了六杯了,哦,第七杯了。

        “不渴。我害羞。”

        刘家郎:真的吗?我不信。

        “哎哟哟,瞧咱们两个说得热闹,竟忘了两个小的。”

        孔母说道,刘婆子笑笑,眼神看儿子。

        刘家郎苦着脸轻摇头。

        这是没答应?

        刘家婆有些不高兴,按她教给儿子的说辞,早成亲是为了不影响儿子秋后去县里书院读书。

        孔三娘竟然不同意?如此不识大体?

        于是,眼神一转,遣了儿子出去,另一旁的孔母也将三娘撵出去。

        屋中只留下大人说话。

        孔三娘不耐和他在一个院子,估摸着时辰,自进了灶房生火做饭。

        今儿镇上热闹,他爹回来不好过大路,怕是在哪一处躲着呢。

        热水蒸腾起来,听着外边她娘在喊。

        孔三娘出门相送,脸上有笑,乖巧地站在她娘身后,目送对方离去。

        等那母子的身影拐着消失在巷子口,她问:“刘家婆跟您说什么了?”

        孔母叹一声,“刘家想把亲事定在秋天。说是刘家郎秋后要去县里书院,所以想先成家把心定了。”

        “那娘是什么想法?”

        孔母不舍地摸摸她的头发。

        三娘是家里的幺女,从小就乖巧,长大了眉眼也亮气,是东塘镇东城居有名的小美人。

        模样好,身段也不差,腰是腰,胸脯前鼓鼓的,什么颜色的衣裳都撑得起。

        没及笄前,便有不少媒婆上门探问。

        女大当嫁,好后生当然要早寻摸。

        看来看去,总觉得每没一个合适的。

        有钱的,无才无德。

        有德好性子的,家中资产不丰,嫁过去就是吃苦。

        孔母年轻时候嫁给丈夫,当时还没有分家,跟婆婆住在一块,因着家贫吃过不少亏。

        她走过的苦路不想让女儿再走。

        这般挑拣下来,刘家就很不错。

        虽是西来村人,却是村里的富人家。

        田亩有产,公婆勤谨,且儿郎读书有前程。

        两家很相配的。

        且今日瞧着那刘家郎对三娘喜欢得紧,成亲了,应是个知道疼人的汉子呢。

        就是这成亲的日子,定在今年的秋天,她有些为难。

        是舍不得闺女太早出门。

        “娘没应承呢。不过,等你爹回来问问,这些我们做长辈的操心就成。”

        孔三娘耷拉下了面孔。

        她娘口风已经松动了,和她爹商量后,十有八九是要应允的。

        她不能坐以待毙了。


  (https://www.skjwx.cc/a/34562/34562764/11869736.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