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鲜红翠绿半尘埃 > 第135章 第一百三十四回修道术种种难成就说具足私念蔽良知

第135章 第一百三十四回修道术种种难成就说具足私念蔽良知


上回书说到,林南一在幽谷冥想时,那状态就像是藏身在深洞之中。那山洞极为幽深,看不见物理的光,只能感受到心灵之光。有一位西域人来到内地,翻译了一批佛经。同时在终南山中访问了大量的隐士,根据这一次访问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做《空谷幽兰》。这本书的目标手中是生活在他来时地方的人,正所谓有心种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结果这本书在内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位先生解释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些修行的人大多居住在山中潮湿的地方,所以他们大多患有关节性疾病。

        这些人很多都迷信一种理论,宁愿居住在阴湿的地方。某卫视也曾经拍过一部片子,片名也叫做《空谷幽兰》。在茅山有一处道观,面对镜头这一处道观的负责人不愿就关于修行方面的话题,说只字片语。因为他的心里很清楚,说这些话帮助不了任何人。修行就是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道。如果只是听别人用言语描述,那是不可能得道的。这位道士送走了很多同行当中的前辈,那些人有的患有肺病,有的患有其它疾病,总之可以根据他们患的这些疾病来推定这些人,与普通人也没有什么两样。当初释迦牟尼出家,就是为了从生老病死的痛苦当中解脱出来。可你看一看那些修行的人,因为割断了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的关系。所以没有那么多羁绊而一脸欢喜,然而这些并不能让他们从生老病死的痛苦当中超脱出来。当然也有一些不一样的记录,比如某位高僧突然告诉他的徒弟某年某月某日自己要离开了,事先要做一些准备。然后就在那里盘腿打坐进而坐化,这些人走的安详体面。如果对他的遗体进行焚化之后能够看到舍利,这就足以证明他已经得道了。

        阳明也有过修道的经历,据说他当时已经可以预知未来,比如他告诉他的两个仆人某人已经来了,让他们去迎接。仆人们来到了山下,果然见到了那个人。那个时候阳明已经无限接近绝悟,但他放不下亲情。阳明有一个状元老子,这一对父子感情应该还是比较深的。虽然他们曾经一度无法理解彼此,比如。比如阳明在学堂对先生说,读书第一等事是学做圣贤。在当时的环境下,阳明说这番话很显然显得好高骛远,对圣贤缺乏敬畏。后来他游历边关、练习骑射,娶妻之后拜访了当时的大儒,方才有了格竹的典故。之后学习兵法韬略练习词章,经过三年的处困养静之后,终于有了较大的成就。

        此后在事功方面的表现越来越突出,在讲学方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关于阳明的这方面的表现,虚云长老有过一番评论。在他看来,如果把得道比作是回家的话,阳明虽然进了家门,却没有在家中稳坐。意思是他虽然入道却没有住道,也许他因为忙于战事,所以没有办法将心定在道里。但阳明先生的想法和显然不是这样,他觉得静亦定动亦定,反之如果静的时候能定动的时候就定不下来,这也不是真正的得道。

        林南一在幽谷深洞之中如何悬想,姑且按住不表,只说他出定之后。方才的一切似乎都在梦中一样,又像是方才那一切都发生在水下,而此刻他的脑袋已经露出了水面。他看到的是如此平淡无奇的世界,而这种平淡无奇,在人群当中越发感到真切。阳明一再强调要在事上磨、事上练,这个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当他漫步在校园里,漫步在街道上。置身在人群当中,每一个匆匆的背影,每一张脸。每一次与人谈论,似乎都在传播着一种焦虑。在某个年代,人们把未来变得更好看,做是想当然的事情。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想法又有了改变。社会并不一定总是向前发展的,在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经历当中,都将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和迂回。

        林南一这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哲学感兴趣,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呢?中学教材是这样写的。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概括和总和,后来他听到了另外一种说法,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他自己在此前也有一种感悟,无论你在做什么,只要把这种东西做到极致,你就会具有一些哲人的特质。有一句话叫做至人则哲,哪怕你是一个剑客,只要你舞剑舞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你也会悟出一套道理来,那些住山的人其实也是鱼龙混杂,凡是那些说话看上去能够有自己的体系,也许他有一些觉悟。要是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就像那位海莲法师一样,一张嘴安禄山是自己的儿子,杨贵妃是他的贵妃。杨贵妃一胎生出几万人,这不是胡说八道又是什么呢?

        身为一个儒者,似乎应该懂得音律,在这音律之中有阴阳。古人在调理阴阳的时候大多需要到乐器,这就是为什么古人重视音乐的原因。制礼必然要作乐,乐在传统时代无疑是非常重大的事件,比如当年明□□恢复了大好河山,就把恢复上先王之乐当做是一件大事。每当你听到先王之乐,你就会发出幽幽思古之情。在那样一个时候,你能够感觉到你置身于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大国当中,这会让你产生一种自豪感。后世对朱元璋的评价有些复杂,但他的贡献是没有办法被抹杀掉的。

        林南一在当时借助一切机会去阅读儒家的典籍,这些书在一开始看的时候明显会不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想法逐渐有了一些变化,这就好比把一块冰丢在河里,一开始冰飘在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并就会逐渐融化掉。一个人求学的想法越是炙热,冰就化的越快。反之有可能久久融化不掉,林南一在年轻的时候喜欢黄老,随着人到中年,对儒家的兴趣越来越大。但并没有因此而废弃黄老,下回分解。


  (https://www.skjwx.cc/a/38321/38321749/7986085.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