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北魏武侯 > 第307章 祸水东引

第307章 祸水东引


面对徐应节的询问,吕阳宾故作深沉地停顿了片刻,才道:“我这里倒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徐应节面现不悦之色,佯怒道:“别卖关子,速速讲来。”
  吕阳宾嘿嘿干笑了两声,尽显市侩。
  “这些人不愿意回去,太守可派兵送他们回去。”
  说完这话,吕阳宾的心提了起来。
  按照吕阳宾原本的设想,是直接将最终的方案抛出来。哪成想临出门前,沈兮瑶突然叫住了他,让他先说一个对方根本不可能采纳的办法。然后再把原本的计划说出来。
  现在吕阳宾就担心,万一这徐太守觉得这临时想出来的办法是个好办法,那可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这出的什么馊主意,亏你想得出来。”
  一位儒士率先说话了。
  “一旦派兵出城,那些灾民不明就里,心中定然忐忑。若是被有心人鼓动,很容易发生暴乱,那更是麻烦。”
  徐应节的脸色果然沉下来了。
  吕阳宾暗暗松了口气,幸亏这屋里还有聪明人。
  “吕掌柜是有什么货急着走吗?怕货物出城时被那些灾民抢了?”
  那位勃肴先生见状,替吕阳宾说了句话。
  徐应节的脸色才好看了一些。
  “若是如此,本太守可以派兵护送你的货物出城。”
  吕阳宾连连摆手。
  “不劳太守费心。我真的只是想为太守解忧,走货什么的倒是其次。”
  一说这话,厅中之人都是一副看穿吕阳宾用心的表情。
  原来还是为了走货!
  眼见着有被赶出去的风险,吕阳宾急急地道:“若是不能派兵把他们送回原籍的话,我还有一个办法。”
  “说来听听。”
  徐应节耐着性子道。
  吕阳宾抬头看了徐应节一眼,声音低了几度。
  “若不然就把他们送到江对面去?”
  厅中一下就安静下来了。
  “这……怕是不妥吧!”
  过了一会儿才有人开口道。
  就怕没人接茬,一听有人说话,吕阳宾立刻道:“没有什么不妥的,以小人看来这可是一石三鸟之计。
  其一便是解决了围聚在周围的灾民。灾民数量一旦下降,就闹不起什么事了。就算闹起事,也很快会被平定。而且人少了,粮食的消耗也会大为减少,城中百姓也不用担心粮价上涨和吃不到粮的问题。
  其二是祸水东引。那些人到了对面,大魏的官府是管还是不管?管吧,消耗他们自己的粮食。不管吧,那就是饿殍遍地,我们可趁机指责其草菅人命。若是那些灾民在大魏境内闹腾起来,发生暴乱那岂不是更妙!
  其三,倘若是解决了这些灾民的事情,太守也可得到朝廷嘉奖,或可高升一步呢?”
  徐应节双目微闭,显然是在考虑其中的得失。
  其他人也保持着安静,只用眼神相互交流着什么。
  良久,徐应节才睁开眼睛。
  “此事关系重大,本官要仔细斟酌一番。若是无事,你先退下吧。”
  “那小人告退了。”
  吕阳宾赶忙告辞离开。
  等吕阳宾走后,徐应节轻轻问道:“此事诸位怎么看?”
  “若是不惹起两国刀兵,确实是一个解决城外灾民的好办法。”
  有人赞同道。
  “可这是人口流失,就怕朝廷怪罪下来。”
  “流失的又不是太守治下的人口,受灾的那些府县没本事把人留下,关咱们什么事。”
  “朝中一直说下拨赈灾的粮草,可一直不见踪影。城中粮价已经开始上涨,百姓叫苦不迭。若是时间再长,怕是就不能再顾及城外灾民。倘若真的闹出事来,确如那吕掌柜所言,府公的脸上确实不好看。”
  “可是要如何送过去。百姓的小舢板那也太慢了。倘若动用军中舰船,若是被对面沿江巡逻的船只发现,以为我们是对其用兵,引发了交战又该如何是好?”
  “就算不被对面发现,军中的舰船吃水较深,没有港口停泊的话,那些灾民如何下船?”
  几人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徐应节时而眉头微皱,时而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
  “那不如就按吕掌柜第一个办法,用船把这些人送回原籍?”
  又有人提起了吕阳宾临时想到的那个办法。
  “送回去有什么用,那些州府哪有此地富庶。没吃没喝的他们还是会回来的。”
  “那就在各个要道上派兵把守,若遇流民一律驱离。”
  有人哼了一声。
  “只是在要道上派兵?可是还如数量众多的各种小路、河流港汊的,难道也派兵把守。这城中有多少兵可派?”
  “送返原籍之事就不用再议了。”
  徐应节轻轻一句话,终结了对这事的议论。同时众人也都知道,这位东主倾心祸水东引之策。
  “今日暂且到此,本官倦了。”
  徐应节下了逐客令,几人便都起身告辞。
  “来人,去将吴远南将军请来。”
  等人都走后,徐应节又下令道。

  有管事上前犹豫着道:“老爷,现在已经过了午时,该用膳了,怕是吴将军也在吃饭。”
  “不妨事,快去吧。”
  约莫半个时辰后,一位同样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跟着管事走了进来。
  一边走男子还一边抱怨道:“义清兄,这么着急找我何事?饭都差点儿没吃完。”
  徐应节呵呵一笑。
  “久遥老弟,这话说得可就言过其实了。以你的行事风格,应该早就到了才对。”
  吴远南哈哈一笑。
  “说吧,找我过来到底有什么事?”
  没等徐应节说话,一个下人进来禀报道:“老爷,孟士渊和勃肴先生两位求见。”
  徐应节眉头一皱,略带不满地道:“没看见我正和吴将军商议要事吗?”
  下人低着头缩了缩脖子。
  “可两位先生说也有要事,要当面禀报。”
  吴远南插了一嘴道:“义清兄,将这两位先生请进来吧。勃肴先生也曾帮我参赞过军事,与我也有些交情。请进来见见也好。”
  徐应节听吴远南这么说,才道:“那就请二位先生进来吧。”
  下人出去把勃肴先生和一位比他年纪略大一些的儒士带进来。两人行礼后,勃肴先生对吴远南行礼道:“将军竟也在此,许久不见,不知将军一切可好?”
  吴远南伸手虚扶了一下。
  “快请起,有劳勃肴先生牵挂了。”
  “你们二人有何要紧事?”
  等寒暄完,徐应节才问道。
  那名叫孟士渊的儒士道:“府公,方才所议之事,不决者唯运送之法。勃肴先生与我说,军中用于作战的楼船斗舰确实需要港口才能停泊,可也有吃水较浅,甚至可以直接冲上河滩的船。若真如此,这事不就易如反掌吗?”
  徐应节微微一笑,对吴远南道:“我想与久遥老弟请教的也正是此事。”
  吴远南一脸懵逼。
  “你们所说的是什么事?”
  徐应节道:“久遥老弟也知道城外难民无数,若不赈济一二,怕是会引起民变。可城中粮草有限,不能一直这样下去。为兄实在是为难。”
  “引起民变派兵镇压就是了,难道义清兄连这点儿人马都没有,还要调用我的水军?”
  徐应节摆摆手。
  “非也,非也!若是派兵镇压必是死伤无数,这有违天和。不说为兄于心不忍,便是家母也不会同意的。”
  吴远南呵笑一声。
  “义清兄倒是孝顺。”
  徐应节继续道:“为兄便想到一计。”说着徐应节便把吕阳宾所说的话,几乎一字不漏的讲给吴远南。只不过,徐应节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而不是一个商贾所献。
  “现在唯一的难点就是如何把数以万计的难民,在大魏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送过去。”
  吴远南听完后也是眉头紧皱。
  “这事不大容易啊!”
  “还请久遥老弟详细说说。”
  吴远南道:“好,那我就说一说。”
  吴远南整理了一下思路,才道:“我虽不知城外具体有多少人,但应该不是个小数。义清兄说要在对面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把人都送过去。可是以我看来毫无察觉是不可能的,来不及反应倒还说得过去。
  若想让对面反应不迭,那速度必须要快。而且机会也只有一次,下一次对方必定有了防备。
  所以这仅有的一次机会,必须要把绝大多数的人都送过去。
  若要如此,就需动用水军全部的六艘楼船,四十多艘牙船。由此方可一次性地运过去四万多人。
  可这些船都是大船,载重又多,若是没有港口真的是无法停靠。大魏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港口。所以只能找个水流平缓些的浅滩,大船停在深水了,用舢板小舟来回地倒运。
  可即便是训练有素的士卒,我都不敢说只靠着些平底小船,能在对面发现之前,把近四万人送到岸上,何况是那些毫无经验的灾民,在这过程中就可能淹死无数人。
  况且其中还有一个问题。
  这么多人要装船,规模如此庞大的船队要出动,不可能不引起对面的注意,形迹暴露几乎是肯定的。
  船上装了灾民就装不了士卒,顶多装些操舟之人。若是对面有了准备,那可是一点儿还手之力都没有,连船只都得丢了。那样的话,此消彼长,大魏若是攻过来,可就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
  吴远南说完,徐应节和他的两位谋士皆尽沉默。
  若是如此,建康水军可以说是全军覆没,大魏军队打过来,建康必然丢失。由此带来的损失可比民变大得多。
  “将军,在下以为你说的这些确实有可能发生。可若是操作得当,应该毫无危险可言。”
  勃肴先生考量了一会儿开口道。
  吴远南呵笑一声。
  “勃肴先生可真是会为你的东主考虑啊。若是发生了民变,全是你东主的责任,与我毫无关系。可要是船全没了,那可就是我的责任。你的东主是一点儿事也没有。”
  徐应节脸上果然挂着一抹得意。
  “久遥老弟莫急。不妨听听勃肴先生的高见,也许真的事有可为呢?”
  吴远南哼了一声,不理徐应节。
  徐应节浑不在意,转头看向勃肴先生。
  “勃肴先生别理他,先说说你的想法。若是不成,再想别的办法。倘若真的能成,此事你为首功。”


  (https://www.skjwx.cc/a/50738/50738630/62842819.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