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居 > 明末夺天下 > 第230章 剿匪新策略

第230章 剿匪新策略


  刘元昭消灭满清之后,在辽东一带就把战线推到了松锦防线一带。之后就没有进军了。这时候天气已经很寒冷了,天上开始飘起了雪花。

  就连进入关内的华夏军也开始逐步撤退,不过蓟镇、遵化那一片十几万百姓都被华夏军迁移走了,几乎沦为空城。

  之后,有刘进忠率领的十营兵马作为南方军团,进驻三屯营,占据了蓟镇,刘进忠当即就修补了蓟镇的防线,他需要在这里坚守至少半年的时间,等到明年刘元昭再度出兵大明的时候,作为桥头堡,进攻大明。

  他的南方军团,有三营是老兵,其中孙和京率领的炮团就归入了刘进忠的麾下。另外有三个营是刘进宏东方军团的人,调拨给了刘进忠。剩下四个营是在国内征召的后备士兵。

  在华夏军撤退之后,卢象升就率先领兵东进,一路收复失地,一直赶到了遵化之后才停下来。

  原本卢象升是打算休整一下,让夜不收去查探前方情况,但是到了深夜的时候,他就被人喊醒。

  新上任的杨嗣昌带着崇祯的旨意来了,他让卢象升先撤回蓟州城,至于已经收复的城池,只留下可以守卫的兵力就可以了,对于华夏军那边暂时保持克制。

  这一道命令让卢象升摸不着头脑,同时也有些生气,他想不懂皇帝怎么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天气开始寒冷起来了,这个时候,分秒必争,要是等到大雪纷飞,到时候再进攻就难了。

  卢象升问道:“杨尚书,陛下如何会下达这样的旨意,是哪个昏庸之人的建言?”

  杨嗣昌脸色一黑,卢象升口中的昏聩之人就是他自己,他这般做的原因就是想和刘元昭和谈。

  毕竟刘元昭当初进攻大明,不就是因为大明收下满清作为小弟?现在满清已经被刘元昭给灭了,那就没必要再打下去了。

  在与刘元昭和谈之后,就可以安心围剿国内的流寇了,现在杨嗣昌他们的想法就是攘外之前先安内。

  杨嗣昌冷声道:“卢总督,怎么,你对朝廷,以及陛下有什么意见吗?你觉得朝廷里的衮衮诸公都比不上你吗?你只需要按旨办事就好了。”

  卢象升皱眉道:“杨尚书,蓟镇乃是九边重镇,如今还在敌军手中,正好趁着敌军主力返回草原,理当集结重兵将其夺回来!

  过了这个时机之后,可就很难有机会了。杨尚书,还请您回报陛下,收回此意啊。”

  杨嗣昌摇头道:“这是陛下,以及内阁都同意的旨意,你要想抗旨不尊,就自己去京师说罢。”

  卢象升还想再说什么,杨嗣昌赶紧说道:“本官远道而来,实在是乏了,卢总督请自便吧。”说完就喊道,“回驿馆。”

  杨嗣昌走后,卢象升有些难受,更多的是迷茫和失魂落魄。

  蓟镇的位置很关键,如果不夺回来,华夏军就可以第二次进攻京师,虽然这次停留在蓟州城就后退了。但是九边的防御被破了,京师不再安全。

  之后就只能依靠蓟州城附近的地利与刘元昭对抗,这极为不利。

  没得办法,卢象升在第二天就火急火燎的跑回京师去找崇祯了。

  而在这个时候,蓟辽总督因罪下狱,花了不少钱才留得自己的一条命。

  随后杨嗣昌就建议张福臻担任蓟辽总督,在松锦防线上防备华夏军的大军。而孙传庭因为与杨嗣昌不和,不得重用。

  为了剿灭流寇,杨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方针,为了完成这个方针,他和崇祯总结了三大要点。

  他熟悉典章故事,工于笔札,富有辩才,每次皇帝召见时,都能思如泉涌,侃侃而谈。

  与前任兵部尚书的呆滞木讷之状迥然不同,因此崇祯帝每次召见他的时间都远远超过规定时间,对他几乎言听计从,甚至惊叹:“用卿恨晚!”

  杨嗣昌莅任前的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孙传庭在黑水峪大破起义军,生擒高迎祥,局面有所好转。杨嗣昌在守制时关心时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书后就已对明朝的未来有了详细的规划。

  他对明朝未来的规划可归纳为三点:一、攘外必先安内;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荡寇。其对策主要集中于前两点。

  对于第一点,他认为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

  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

  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他主张先与刘元昭这边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农民军。

  对于第二点,他建议增兵十二万,其中步兵七万四千人,马兵三万六千人,并增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采取均输、溢地、寄监学生事例、驿递四个途径。于是崇祯帝在他的建议下先后向民众加派剿饷和练饷。

  之前崇祯手中还有些钱,但是经过剿匪一事,花的不多了,而且满清被灭,他又少了一大笔收入,不得已只能增派辽饷。

  至于之前文武百官士绅富商踊跃捐赠的局面,在刘元昭领兵撤退之后,就没再出现了。

  杨嗣昌所提的三点纲领,都是为了实现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来服务的。这一计划的执行依靠的是五省总督洪承畴和五省总理王家桢的配合。

  洪承畴已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颇建功勋,但王家桢被杨嗣昌认为是个庸才,不堪此任,于是杨嗣昌经密友礼部侍郎姚明恭的介绍,向崇祯帝推荐了两广总督熊文灿接替五省总理。

  熊文灿,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人(永宁卫),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黄州推官,历礼部主事、郎中,山东左参政、山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兵部侍郎、尚书等职。

  崇祯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崇祯十年四月,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崇祯十一年五月,文灿仍行前策招抚张献忠、刘国能投降,而张献忠名义上是归顺明朝,实际是向熊文灿催索饷银,屯兵数万于谷城,伺机而动。

  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再起,势如破竹,熊文灿因此次抚局失败而被捕入狱,次年被斩。

  崇祯帝听杨嗣昌提议熊文灿接任,对于熊文灿,他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于是就先派人去调查。

  熊文灿不知道啊,热情地接待了朝廷的派来的这位宦官,金银财宝赠送,胡吃海喝十日。

  宦官以前深居宫中,在抠门皇帝崇祯的约束下过得紧巴巴的,哪见过这样的大场面,现在当然心里也很爽。

  有一天在酒席之上,大家又喝高了,宦官谈起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熊文灿听罢醉醺醺地拍案说道:“诸臣误国耳。若文灿往,讵令鼠辈至是哉!”

  宦官一听,心想皇帝在宫中也是这样骂那些大臣王八蛋的。

  看来熊文灿跟咱是一条心的同路人,随即也亮出身份:“我这次不是到广西去采购的,我是陛下派来对你进行考察的。你有当世之才,朝廷没有你没法消灭这群泥腿子。”

  熊文灿一听就吓尿了:我哪里是去剿匪的料啊!我只是喝高了说着玩玩的,大人千万不要当真啊。

  尽管熊文灿一再陈述自己‘五难四不可’,宦官告诉他:“我会把事情如实地向陛下汇报。如果陛下做出了决定,到时你也不要推辞了。”

  熊文灿只得答应,送走了宦官的车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

  宦官回到了宫中,向崇祯一五一十地汇报了熊文灿的情况。如此,崇祯当即就决定了熊文灿的任命。

  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负责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的军务,全权镇压农民起义。

  熊文灿清楚自己是块什么料,根本没法彻底消灭农民起义,决定采取以安抚为主的策略,这下反而被农民起义军看出了弱点。

  张献忠名义上投降了熊文灿,实际上不断要钱,暗自在谷城中囤积了一万多起义军。时机一旦成熟,就再次反叛,打得明军一败涂地。

  最后纸包不住火,熊文灿被革职下狱,第二年以抚议误国罪在京城西市被斩首示众。

  洪承畴和孙传庭联手重创了闯军,杀了高迎祥,但是闯军在李自成的带领下,又形成了一股大势力,特别是洪承畴、卢象升以及孙传庭都被调走,大量官兵也前去勤王,让李自成羽翼渐丰。

  在确认华夏军真的撤军之后,崇祯就下令洪承畴和孙传庭等人率部返回中原,在杨嗣昌手下听用剿灭流寇。而卢象升则领兵继续驻扎遵化一带,防备华夏军。

  就在杨嗣昌紧锣密鼓地指挥围剿农民军的同时,亦开始筹划对清议和的事宜,以缓解明朝的外部压力。

  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十日,杨嗣昌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力主对清妥协,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盗”。

  同年五月三日,崇祯帝在中极殿以“剿兵难撤、敌国生心”为主题策试大臣,杨嗣昌在策论中以天象引入话题,接着列举历史上天象示警与异族关系的故事,如东汉时日蚀火星,汉光武帝与南匈奴议和,宋太宗时月蚀荧惑,宋军兴师伐辽而战败。

  其实他是借此影射他对清议和的主张,正如谈迁所说:“星历之学非嗣昌所谙,而推言之甚详,专为建虏而发,力主封赏。”

  尽管多数朝臣反对此议,但崇祯帝却非常赏识,加上杨嗣昌无偏无党、勇于任事,崇祯帝对他更加信任,于当年六月提拔杨嗣昌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仍掌兵部事,故人称“杨阁部”。

  其实,杨嗣昌已经在秘密启动议和行动。崇祯十年年底,辽东巡抚方一藻派瞽者周元忠出使蓟镇,试探口风,刘进忠不敢决断,对其相当礼遇,并表示:“如有确议,则撤兵北归”。

  杨嗣昌接到方一藻的报告后,立刻建议崇祯帝允许方一藻及总监太监高起潜便宜从事,办好议和,得到崇祯帝默许。

  周元忠回到宁远,带回刘进忠致高起潜的书信,信中称:“仍言讲款,若不许,夏秋必有举动。”杨嗣昌极力劝说崇祯帝把握时机与华夏和谈。

  但崇祯帝只命方一藻、高起潜“细酌”。杨嗣昌不依不挠,继续上疏批评言官不顾兵部处境,只会空言误国,请求“圣鉴允行”,即明确批准方一藻与高起潜议和。

  此时杨嗣昌主导议和已经公开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议,掀起弹劾杨嗣昌运动,其中攻讦最力的是少詹事黄道周,他们表面上反对杨嗣昌“夺情入阁”,实际上反对他主导的对清和议。

  崇祯帝于当年七月五日召集群臣于平台,让杨嗣昌与黄道周在御前辩论,最后崇祯帝袒护杨嗣昌,贬斥黄道周等弹劾杨嗣昌的官员。

  尽管杨嗣昌摆脱弹劾,但崇祯帝碍于群臣反对,不敢接受杨嗣昌的建议,对和谈明确支持,方一藻、高起潜与华夏的和议遂不了了之。

  同时,新被起用的兵部尚书卢象升亦坚决反对与清议和,与杨嗣昌形成尖锐对立。

  刘进忠见明廷后边没有什么动静了,就上书给刘元昭,说了这件事情,刘元昭当即以此为借口,再度起兵,从喜峰口进入关内。

  得知华夏军再度入关的消息,杨嗣昌愤怒的指责卢象升道:“如今,就是因为你们的阻挠,华夏军再度进入关内,这一次,没了满清的掣肘,你卢象升那什么保住京师!

  你这是置京师安危于不顾,置陛下安危于不顾!这后果你们有想过吗!”

  卢象升大怒,反驳道:“本官自会领兵为陛下挡住外敌!而不是学你卑躬屈膝!”


  (https://www.skjwx.cc/a/65914/65914260/540641566.html)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www.skjwx.cc 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m2.skjwx.cc